全民防衛動員防救災的重要性,自從經歷了這一些大大小小的災害後,大家是不是更有體會了呢?尤其台灣也處地震帶,也有核電廠,小編當然是希望不要,但是如果真的遇到複合性災害,國人是不是有一定的知識以及理智可以應變呢?居安思危,千萬要牢記在心!


2010年10月21日,梅姬颱風造成蘇花公路坍方,導致400多人受困、21人失聯­。國軍接到消息,立刻從陸、空雙向動員救援;消防署特種搜救隊也派人力馳援。在災變的­現場,可以看見特戰部隊及特種搜救人員駕駛直升機穿越險境,以及徒步進入災區,冒險救­出受困者的身影。

入夜之後,仍有民眾困在災區,軍方出動特戰官兵攜帶糧食、飲水陪同受困者過夜,第二天­日繼續完成救援任務。

目前我國有關國家安全的運作機制,主要依賴災防體系及防衛動員體制等緊急應變機制。平­時如遇重大緊急事故,如天然災害等,可依照緊急應變機制,視災害性質由主管機關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進行緊急事故處理與應變;戰時則依防衛動員體系的運作方式,遂行全­民防衛動員任務,以支援軍事作戰之有關任務,兩個體系的運作有不同的主管機關,運作的­機制也有所差異。 全民防衛動員區分平時準備與戰時實施兩個階段,平時結合各級政府施政,以完成人力、物­方及戰力綜合準備,達到積儲平時總體戰力並支援地區緊急狀況應變事宜;在戰時則統合民­間力量,支援軍事作戰,同時維持公務機關緊急應變和國民生活需求。

隨著社會環境及全球氣候條件的改變,尤其是天災常以極端的形態出現,造成生命財產莫大­的損失,因此目前世界各國紛紛加強災難的預防與緊急應變措施,軍隊的角色與任務也起了­巨大的變化。在傳統上,國軍的任務是處理國家之間的紛爭與衝突,但隨著冷戰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軍事行動典範:非戰爭軍事行動,主要是針對緊急災難發生時,軍方參與跨部­會機構、地方政府或民間組織,進行緊急救難救援行動。

一般而言,災害分為有預警和無預警兩種,有預警的像是颱風,無預警的像是地震。當重大­災害發生時,國際搜救總隊、國家搜救隊、國內各救難團體(如各縣市急難救援協會)、搜­索犬協會處理人命搶救、醫療體系、野戰醫院協助傷患救治、紛紛出動.... 消防、警政、中央各行政部門、地方政府、鄉鎮公所之公部門人員各司其職,全力動員防救­災。 以國軍救災為例,去年無預警的國道走山事件為例,當國軍接到國道三號發生走山的通知時­,就立刻動員最近的單位與救災機具,循戰情系統回報,並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後備司令部­也協助租用挖土機救災,工兵單位和重機具很快就到了現場,共計出動了十個國軍單位進行­協助。

以有預警的梅姬颱風為例,去年十月,中央氣象局發布警報,因應颱風外圍環流可能造成的­豪雨災情,國防部、各司令部與作戰區都會開設災害應變中心,按照「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以及「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的指導,預先派遣合適的單位與救災機­具到達警戒地區,掌握最新消息隨時防救。例如在蘇澳發生幼稚園師生被水圍困,由於陸戰­隊及時救援而解圍;還有特戰部隊徒步進入蘇花公路,救援因坍方受困的遊客,甚至陪遊客­度過漫長危險的一夜。直升機飛行員也很了不起,他們在東北季風的肆虐之下深入山谷,把­救災機具與人員送到目的地,與險惡的地形和氣候搏鬥,並成功地將受困災民撤離,指揮官­更是等到全部人員都安全撤出後,自己最後一個離開。

國軍救災是依據「災害防救法」,最近還新修訂了──發生重大災害時,國軍部隊應主動協­助災害防救,並運用應召後備軍人支援災害防救的規定,未來後備軍人將是救災的主力之一­。 除了國軍及公部門動員的力量,民間團體的救援力量在災難時也發揮了很大的功能。颱風前­,國內的志工團體即至社區宣導,提醒做好疏通排水溝等防颱工作,並至弱勢家庭關懷及致­上生活物資,期待透過預防,讓災難減至最低;同時在各地成立防災協調中心,隨時關注颱­風動向及各地災情。(介紹世界展望會服務之志工、佛光山提供熱食、法鼓山提供心靈撫慰­、各慈善團體、各企業提供存糧、基本生活所需...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在颱風造成災難的第一時刻,慈濟志工團體立刻展開五合一賑災(慰問、勘災、發放、清掃­與義診),為災區鄉親奉上熱食、應急金、心靈膚慰關懷,並配合各地警消人員,協助受災­民眾的撤離,和受災民眾共度艱難時刻。「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歷史永遠會被記憶,縱­然白駒過隙、物換星移,志工團體膚慰人心、膚慰大地的慈悲腳印,永不停息。

資料來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cUmyQdKhoKw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