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用成人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會發現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你的小孩。你兒時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親子關係。教養是找回自己,忠於自己。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摘自康健雜誌《媽媽作自己,孩子就能作自己》

 

教養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我想,成為父母最大的福分就是藉由養育孩子,宛如實境模擬般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重新回到過去。不管過去在原生家庭是傷心的、遺憾的,甚至是無法挽回的記憶,你都可以試著把它轉化成美好的養分,從「失去的時光中,收回一片片土地」,成為你和下一代生活的重要磐石。

時光回轉像個小孩,像穿越了某個生命的通道,發現你在目前的家庭和原生家庭的「銜接處」,竟然住著另一個靈魂(一個調皮的頑童或一個受傷的孩子),如果你能褪去大人的外殼,住進這個小孩的心靈,追尋記憶中的某個時刻,定定地看著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連結,也許你就能恍然明白,不管是出於命運,或一種難以言喻的因緣,我們自身、包括我們下一代的成長環境,其實冥冥之中,都被家庭某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緊緊牽引著。

結婚之前,我和多數人一樣,對家的概念模糊而懵懂,直到有了小孩,透過養兒育女觸摸到生命底層的根鬚,我才猛然察覺,緊緊牽繫我們的、那條無形的家庭絲線,是情感的根、土地的根和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小孩

這幾年與媽媽們互動的過程中,有媽媽直言自己和原生家庭沒有什麼好探索的,童年也沒什麼遺憾和傷痕。剛開始我們只是盯著小孩的成長,沒有自覺要把目光轉向自己,等到孩子愈來愈大,你會發現你對孩子的管教態度,取決於你內在的人格特質。而你內在的性格其實取決於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當你學習用長大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時,你會發現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自己的小孩。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一天你發現孩子的缺點,竟然正好是自己的一部份,尤其這個缺點激烈的造成你和另一半的爭執時,就如同村上春樹所言,不得不從自己的根部往內挖掘,有時不想看的東西也不得不看。因為,這個要命的缺點造成你和另一半爭執的糾結點,很有可能是幼年的際遇種下的根。你不得不把過去聯繫你和原生家庭情感的根部拉出表面,好好瞧個清楚,了解問題的所在。

也許你會恍然察覺,原來,孩子有你童年的影子。當你願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時,孩子便成為你探看自己的鏡子。養孩子,另一個自我成長的層面,好像也在養自己的心,藉由重新修補,自己也因此活得更完整。

找到土地的根:親近故鄉、在地生根的教養

不管孩子飛多遠,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

一旦你開始往內心探勘「挖井」,撥開橫阻在你和內在的自己,幾十年被歲月和柴米油鹽淤積囤塞的淤泥,剛開始只是輕輕的搔痛,涵藏一絲絲酸酸甜甜、模模糊糊的記憶,一旦挖掘到內心底部的活水層,那不顧一切蜂擁而上的泉水,瞬間就化為百味雜陳的往事和無可抑止的淚水。

也許是這個緣故,有時候我們很怕痛,常常懷念一種味道,卻又害怕聞到它的氣味。很想搞清楚自己的困惑和糾結,卻又不敢追根究柢想得太清楚。但,最終我們還是要面對啊,就像我們終究要回家一樣。 

找到生命的根:回到人的本質,坦承自己的不完美

將心比心鼓勵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長

如果,童年的故鄉是我們成長的原鄉。那麼,原鄉的呼喚其實是一種生命的回歸。很多人到了五、六十歲,突然發現自己開始用「減法」過日子,生活回歸儉樸,嚮往童年的單純。生命繞了一大圈竟發現,自己想做的只是一個簡單平凡的人,擁有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儘管有一些小缺點,卻過得很自在。

可惜的是,父母雖然愛著孩子,也希望孩子過得好、長得好,但父母最大的毛病,往往忽略孩子也是一個「人」。一般父母教養子女的藍圖,總是充滿完美而過於理想化,一味要求孩子,卻沒想過自己本身的生活,有時也有一些要命的缺失和力不從心的沮喪。

人,是感情的罈子。罈子裡可能裝滿正向的自信,也可能承載著負面的悲傷。

薩提爾博士說:「孩子還小時,是透過父母傳出的訊息來看待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人自我的罈子裝什麼,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來的。你的孩子正從你所創造的家庭,隨時隨地學習他的罈子裝著什麼。」

你想為自己的罈子注入更多的愛、溫暖與體諒嗎?你想為自己的家庭,烙刻什麼樣的心靈地圖呢?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先自我期許,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吧!(更多詳細內容請見《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更多詳細文章,請參考: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188&page=1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