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在購買食物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其來源,但如果我們購買遠方的食物,因其需要更長、更遠的運輸,所以反而要消耗較多的能源及產生二氧化碳,因此現在許多人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減少這些能源的消耗。

article04-1  
臺中市中興大學的校園裡,綠樹如蔭,在惠蓀堂後方的大榕樹道下,每週六上午,固定上演著一場低碳的有機農業活動。

只見三十多名來自中部地區的有機農民,身著樸實的唐裝,帶著清早採收的新鮮有機蔬果,來這兒與臺中地區的居民互動。他們述說著農產品背後的生產故事,讓顧客體驗有機蔬果甜美滋味的同時,也感動有機農夫的栽種辛勞。

這處「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供應的農產品,全部來自方圓一、兩百公里內,不但新鮮,短途運輸更減少能源的消耗與二氧化碳產生。消費者吃得健康,更吃得環保。

2006年開始,從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農民市集、臺中市合樸農學市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到在臺北世貿有機生活時尚博覽會內廣受歡迎的「我們的農夫市集」,一種訴求「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讓消費者體驗食物如何從農場上到餐桌的低碳新食尚運動,在臺灣各地發酵。

對有機農業有深入研究的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指出,農夫市集的理念,迥異於一般菜市場或超級市場。這裡沒有進口的農產品,農民與消費者之間,也沒有中間商剝削。

 

「一百哩飲食」運動

農夫市集希望用最直接、短距離的食物旅程,讓消費者直接購買在地生產季節的食品,不但建立農民與生產者之間的信任,也是用消費保護環境的具體展現。

因此,在溫室效應造成氣候變遷愈來愈劇烈的情況下,低碳經濟成為新一波的產業發展趨勢,地產地銷的新食尚風潮,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

根據國外數據指出,現在北美人吃的食物,多數來自1500哩以外的地方,和本地生產的飲食相比,增加了17倍二氧化碳排放量。

消費「在地」食物對生態環境助益更大,最直接的是縮短了食物旅行的距離,減少不必的能源耗費,及減低二氧化碳排放。

「暖化」議題在全球發燒,因此「食物里程」(food mile)也開始被環保人士關注,它指的是食物從產地送到你嘴巴的距離,食物里程愈遠,消耗愈多能源,排出愈多二氧化碳,也意謂替地球增加愈多負擔。

2005年3月,兩名住在溫哥華的加拿大人史密絲(Alisa Smith)和麥金諾(J.B. MacKinnon)發起「一百哩飲食」(100 Mile Diet)運動,下定決心要讓自己日常生活的飲食材料,來自溫哥華周圍一百哩(相當一六○公里)所生產。(認識一百哩飲食運動:http://100milediet.org)

史密絲和麥金諾引用《世界觀察》的數據,發現今日北美每個人吃的食物,都可能來自二四○○公里以外所生產的。和1980年相比,餐桌上本地食物的比例,減少了四分之一,取而代之,是經過長途運輸的進口食物,這意味著每頓飯多產生十七倍的二氧化碳。

他們推估,若消耗每公升汽油會排放二.二公斤的二氧化碳計算,食用由大西洋國家進口的蘋果,每公斤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四百公克,但食用一公斤的產地蘋果卻只會產生二十公克。

同樣地,若食用進口二百五十公克的歐洲奶油,會消耗五百克的二氧化碳,但食用在地生產同樣重量的奶油,只會消耗十公克的二氧化碳。

基於減少二氧化碳的理由,同時支持在地農業經濟,史密絲與麥金諾發起的「一百哩飲食」運動,開始從加拿大溫哥華逐漸蔓延到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

許多城市也已發展出農夫市集,與一百哩飲食的理念不謀而合。他們堅信,食用在地農產品,可以改善世界環境(Local Eating For Global Change)。

臺灣雖小,南北距離只有四百公里,相較廣大的北美或澳洲,雖然渺小,卻有橫跨亞熱帶與溫帶的氣候,可以生產多樣化的蔬果等農作物。配合有機或無毒農業的推廣,響應臺灣地產地銷的自然食材,等於為保護世界環境,盡一份心力。

 

資料來源:http://green.cw.com.tw/2013/article04-1.aspx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