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教育在全球紅紅火火,歡迎老師一起加入翻轉行列,參與改變!

首部曲  開放觀課:打開教室,也打破怕改變的心牆

翻轉教育第一步,在於打破教室之壁,打開每一間教室的大門,讓老師親眼看到改革不是口號。

台北市中山女高國文老師張輝誠,從去年九月開始,主動在自己臉書上公布課表,打開教室,隨時開放任何人觀課。開放教室一年來,來自全世界的觀課老師超過兩千人;他更每日在臉書上進行「翻轉大會報告」,不斷鼓勵各縣市教師打開自己的教室。這學期開始,全台灣除了張輝誠之外,會有二十間以上開放觀課的教室。

兩年前開始,日本佐藤學教授在台灣掀起的學習共同體革命,也持續在教師圈發酵。

從二○○四年便開始省視自己課堂的錄影、也是語文輔導團成員的李玉貴,如今擔任國語實小低年級導師。在她的班上,家長可以進班觀課,她還輔導家長協助全班小孩學習,並舉辦親子讀寫會,讓家長的學習力轉化為班級成長的助力。

台北市麗山高中化學老師藍偉瑩,則帶領台北市國、高中十七個不同學科的教師社群,從備課開始,透過團體的力量互相觀摩和砥礪,一起改變教室風景;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也持續帶領新北市八十四所中、小學,透過學習共同體翻轉教育;而教育部推動分組合作學習,也培養了全台灣兩百多位輔導委員到校觀課,協助教師運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打開教室的門,是打開老師心中一堵無形的牆。開放教室的意義,是讓老師們知道,教學改變不是口號!」張輝誠說。

二部曲調整角色:從「知識傳遞者」變成「教學製作人」

翻轉教育第二步,在於老師角色的改變,把舞台讓出來給學生,從講台上的表演者,轉變成教學的製作人。

老師現在應該要扮演的是家教的角色,有時間觀察每個學生的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在學習。

新北市龍埔國小教師顏美雯,班上學生程度落差大、對學習沒興趣。但是,她運用科技化的「均一教育平台」,拯救了班上M型化的數學學習落差。

她利用數位平台,要學生看影片、做習題,再透過後台統計,了解學生程度;上課前她會先分析,多數孩子做錯哪一題?哪些人基本概念不足?上課時就能針對多數學生不懂的地方多琢磨,或把時間用在同儕討論、提問上。

不用數位科技,也同樣可以翻轉教室。高雄市右昌國中英文教師林健豐,則是從座位排列、課堂發表流程,到講義或考卷,均設計幫助學習弱勢學生答題的鷹架,用差異化教學的精神,讓不同程度學生彼此協助、相同程度的孩子也有機會搶答,「老師的角色,變成像是節目主持人,」他歸納,老師得要懂得掌握時間流程和互動節奏,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不同程度學生答題、討論與互動。

三部曲找到夥伴:從形單影隻,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努力

一群綿羊不可能教出一頭獅子。要培養下一代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得先培養老師具備同樣的能力,給老師更多彼此觀摩與激盪的機會,讓老師長出能力。

台灣的教改從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開始,就一直訴求整合資源和教學,給老師空間,要教給學生能力而不只是知識。

十二年國教啟動、加上少子化趨勢,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以上的升學機會。教學生能力而非塞知識應付考試,已是愈來愈多老師體察的趨勢,也是教師驅動自己想改變的動力。

教師專業提升,讓更多老師具備翻轉教育的能力,但要踏出第一步並不容易。鍾昌宏是成功翻轉教室的老師,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透過教師社群找到夥伴,就能減少教學改變的阻力:「要走得快,就一個人走,但是要走得遠,就必須一群人走。」

許多在校內找不到志同道合夥伴的老師,反而是透過網路牽線,彼此交流教案,一起分享帶班與教學方法,成為彼此背後那個隱形但具體支持的力量。

 

資料來源: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information-detail?id=471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