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角色發展是一個人認同社會可接受的兩性行為模式的歷程。性別角色就是社會中依據自己的文化需求,為各階段男女訂出一套相關標準與期望,因此,性別角色會因教育、經濟或歷史、文化的變遷而改變。

  child

 

 

 

 

 

 

 

 

 

性別認同

從發展心理學來看,性別認同是會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逐漸達成。透過這樣的發展歷程及其所屬社會環境下的社會化過程,幼兒瞭解自己的性別,也體會與性別有關的行為,如對衣服裝扮、遊戲類型、生涯規劃、理想等的性別期待,換句話說,一經察覺自己的性別,並且表現出符合自己性的動機、價值和行為的一致性之發展歷程,及性別形成的歷程。也就是說個體心理上覺得自己是男或是女,認定自己是屬於那種性別,而展現出該有的舉止及態度。綜合過去心理學者的研究,性別認同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性別認同發展四階段

性別認同期(basic gender identity):

Thompson1975)的研究發現,二歲左右的孩子,可根據髮型、衣服來判定圖片的人是男還是女,此時,他們對自己的性別還不太確定。要等到二歲半、三歲時,才能正確地說出自己的性別,不過仍不清楚性別是一個固定、不能改變的特質。

第二性別穩定期(gender stability):

到了四歲左右,大部分的孩子就具備有性別穩定的理解,知道性別是穩定的,小男孩以後會變成男人,做爸爸,小女孩以後會變成女人,做媽媽。但是這個時候,他們還是以為,只要願意,一個人可經由感便髮型或穿著而改變性別。

第三性別恆定期(gender constancy):

到了六、七歲左右,孩子的性別認同才算完全。他們知道性別在不同時候不同情形下都是一樣的,不會因外型或穿著或活動,而變成另一個性別。RichardsonSimpson1982)研究發現,59歲的孩子,他們所要求的玩具,幾乎是符合自己的性別的。

第四性別有生殖器基礎:

七歲以後的幼兒,會知道因為身體結構的差異,所以與異性在性別上有所差別,並且知道自己與同性之間的相同之處。因為身體結構上的不同,所以幼兒會對性別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瞭解男女生基本上仍有生殖器的差異存在。而也會使幼兒對生殖器相同的同性產生性別認同,並影響與性別有關的行為。

性別刻板印象

隨著性別認同的發展,孩子除了開始偏好不同玩具、玩伴或遊戲外,對不同性別的人應該會做什麼行為,以及會有什麼特質,開始形成一個固定、刻板的看法,即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 KuhnNashBrucken1978)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二歲半的孩子都已經有了性別刻板印象,他們認為女孩子較愛講話、不會打人、常需要幫助、喜歡幫媽媽做家事或煮飯、洗衣。而男孩子喜歡玩車子、喜歡幫父親的忙、建造修理東西、而且比較喜歡打人。越大的孩子性別刻板印象越強,尤其是那些已稍微瞭解性別是一個穩定特質的孩子。Best等人(1977)的泛文化研究發現,英國、伊朗、美國四、五、六年級學生一般都同意,女性是軟弱的、情緒化的、心軟的、有感情的;而男性是有野心的、果斷的、富攻擊性的、強勢的、殘酷的。

性別刻板印象(sex-role-stereotype)的可能原因大多來自父母、師長、同儕及大眾媒體。當孩子──出生後,父母即因其性別不同,給予不同的穿著打扮、玩具及管教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於性別角色認同產生刻板化的印象,加以與同儕相處時,同儕的認同,使其對於性別刻板印象更加認同。加上學校的教材內容大多描述及肯定男性的成就表現,且大眾媒體有關性別角色的陳述大多著重於男性上;使得孩子在周遭的環境影響下,對於自身的性別角色不自覺有了刻板的印象。 

但是這些刻板印象正確嗎?男女兩性真的在人格特質上也有那麼大的差異嗎?心理學家MaccobyJacklin1974)分析了一千五百多篇有關性別差異的研究後,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分為三類。而McMahon1982)綜合四個向度:(1)人格特質(2)智力(3)軟弱性、被動性、順從性(4)母性行為等,來比較兩性的異同,發現男女天生在生理上雖然有少許差異,但是造成男女特性不同最大的原因,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Cox1984)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

性別角色的變遷

傳統的性別角色,男性具備的是工具性特質:目標導向的、有邏輯的、富攻擊性的;女性具備的是情緒性特質:溫柔的、富同情心的、會照顧人的(Hort, Fagot, & Leinbach, 1990)。也因為人格的差異,男人被認為較適合做一個位居要職的領導者或工作者(醫生、律師、工程師),女人則比較適合做一個襄助者、追隨者或母親、太太(保姆、教師、護士)。

這種傳統性別角色的特性為:(一)一個人只能具有工具性特質,不能也不該兩者兼具;(二)男性優勢(masculine superiority),男性的工具特質較女性的情感特質更為重要。也因此,在這種社會下,男人必須壓抑情緒特質,女人必須壓抑工作的特質。而且,女性因為被認為不具備重要的優良特質,不適合外出工作,所以會有較低的自信、自尊、心理健康與社會地位。而這種男性優勢更反映在一般人對女性的評價上,使女性受到不公平的待遇。Bem1975)認為,傳統性別角色有其發展的歷史背景及當時存在的意義,但已不符合現代社會,它的存在只會抑制人們潛能的發揮。

Heilbrun1982)認為兩性其實均同時具備了男、女兩性的特質。現代的性別角色觀念已經有了一些改變,兩個最重要的特徵:(一)強調平等的角色(egalitarian roles);(二)強調兩性化、剛柔並濟的人格Olson等人(1989)研究一千對夫妻,發現在對婚姻與家庭中男女角色的看法、態度、信念上,越年輕的夫妻較越年長的夫妻傾向贊同平等關係。但也發現,這種改變是相當緩慢的,女性仍然負擔了絕大部分的家事處理,以及較大部分的子女照顧工作。甚至當太太在外專職工作而先生失業在家時仍同。

這些年來,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受教育、工作的人數增加,使得傳統「男性至上」的性別角色有了一些改變。但因為性別刻板印象深植人心,而且人與人的互動中,更時時去強化它,因此改變是緩慢且不易的。唯有透過教育、宣導、身體力行,兩性才能不在陷於性別迷思的陷阱中。

 

文章來源:http://www2.kuas.edu.tw/prof/lolita/96109514/gender_role_content.html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