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藝術內涵豐富多元,並非幾篇文章便可詳盡介紹,但希望透過本月主打星系列文章做為引介,讓大家能更進一步去瞭解與我們生活周遭息息相關、觸手可及的宮廟藝術,因此本次系列文章最後帶大家來認識關於宮廟藝術當中,其中一環的剪黏與交趾陶。

 

台灣傳統宮廟建築,其五彩繽紛、龍飛鳳舞的屋脊、屋簷,是最受大家矚目的寺廟藝術特色之一。此巧奪天工的裝飾,大多是仰賴剪黏及交趾陶這兩項裝飾工藝所互相堆疊呈現而成。那麼什麼是剪黏藝術?什麼又是交趾陶工藝呢?

 

剪黏藝術,是中國閩南地區特有的傳統建築裝飾工藝,在清代中葉時期,隨著台灣建設的需要,並將此技術傳入台灣。早期的「剪黏」是利用廢棄的碗、盤、杯等破碎的瓷片或碗片,把材料修剪成需要的形狀,然後逐一黏貼在塑造好的形體上。剪黏藝術大多運用在宮廟的屋簷、屋脊的裝飾,拼貼出人物形象、飛禽走獸、房屋場景和花卉樹木等等立體圖形,因此匠師們必須把每片碎瓷牢牢的黏貼在屋頂上,所以製作過程除了需聚精匯神之外,也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在屋頂上作業。

 

「交趾陶」源起唐三彩,清中葉時期傳入臺灣的廣東陶藝,屬中國南方、福建、廣東名窯體系,傳說嘉義地區的藝師葉王,跟隨廣東窯工匠學習燒陶,因此嘉義地區燒製的「廟尪仔」,亦通稱為「交趾陶」。「交趾陶」屬一種低溫彩釉軟陶(溫度約800~900度左右),先以瓷土塑形,進而乾燥、上釉,最後窯燒。其特色在於它的造型比一般泥塑、陶偶,來得細膩精緻,且釉色也更為鮮明亮麗。交趾陶早期常見於廟宇的水車堵,而近代交趾陶,則越來越少裝置於水車堵內,但依然可在廟宇內欣賞到交趾陶,如:中大型壁堵。(說明:水車堵: 位在屋身最上方,也就是牆上靠近屋簷處的水平裝飾線條,常隨著屋身凹凸延伸到山牆上面,堵內通常裝置泥塑、剪黏、交趾陶等作品。)

 

用在廟宇中建築裝飾的每一個交趾陶和剪黏的作品,題材內容多屬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具有教化人心、祈求吉祥、平安的象徵意義。

 

參考影片: 剪黏藝術:交趾陶、泥塑、浮雕

 

 

參考文章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AA%E7%93%B7%E9%9B%95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4%E8%B6%BE%E9%99%B6
  3. http://etimes.twce.org.tw/%E7%87%9F%E5%BB%BA%E7%AE%A1%E7%90%86/99-epaper-content/%E6%A8%99%E9%A1%8C%E5%8F%8A%E5%85%B6%E5%AE%83/2385-%E5%8F%B0%E7%81%A3%E5%82%B3%E7%B5%B1%E5%BB%9F%E5%AE%87%E8%A3%9D%E9%A3%BE%E8%97%9D%E8%A1%93%E4%B9%8B%E4%BB%8B%E7%B4%B9.html
  4.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63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nYPJJ8rxo
  6. http://taiwan_home.tripod.com/109.htm#%E6%B0%B4%E8%BB%8A%E5%A0%B5
  7. 網路圖片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