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也能學木工、聲波理論?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今年邁入尾聲,委請台師大到各國中小以跨領域教學,希望藉此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美感素養,成果本月在台師大展出。包括有學校用製作三弦琴教理化、數學觀念,有的學校則結合生物、歷史及美術領域,發展出獨有的創新課程。

教育部近年委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辦理「中等學校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以藝術領域作為核心,與不同領域的教師合作,希望為各學科的教學效能加、潛移默化學生的美感素養。

該計畫現已有遍布全台、共192所學校、1850名教師參與,共370件課程方案被實施,迄今累計有1萬5336名學生因此體驗到嶄新的教學教法。

其中台北市五常國中從104年度起以三弦琴結合音樂、生活科技及理化等跨領域概念,設計一套特色美感教育實驗課程,學生用自己做的琴彈奏,不但學到木工技巧,更妙的是,還能學會理化的聲波理論,以及數學的尺規作圖。

五常國中生活科技老師陳瀅如說,課程規劃在七年級下學期會先教學生製琴,10堂課教會學生使用木板、木條及釣魚線,製作出一把可以調音的三弦琴。八年級上學期進入音樂課及化學課,教學生畢氏音階,知道把旋拉緊時,音調會升高,反之則降低,同時驗證化學科的聲波及共鳴等概念,學生還須通過彈琴考試。

陳瀅如說,之所以規劃此課程,是因為近年創客風氣夯,鼓勵學生動手做。前置作業時,學生先在A3大小的紙上畫圖,勾勒出琴的輪廓,再用尺或圓規,以木頭打造出同等比例的琴身,過程中學到的比例尺等概念,恰可呼應數學單元。

同樣參與計畫的新竹縣竹東高中則以「生命樹」為課程主軸,結合生物、歷史、美術、英文四學科,讓學生以五感認識自我、看見世界。生物科規劃生態系調、樹脂標本及攀樹體驗;歷史科則是廢棄物再生創作;美術部分讓學生創作自畫像、創立自我品牌;英文則教學生創作影像詩。

美術課程規劃以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頒Wangari Maathai為雛形,帶領學生創作「Wangari」主題窗作品。透過教師找些標竿人物,讓學生了解人物故事,並嘗試用英語介紹,鼓勵學生找到生命的方向。另外,英文教師也會帶領學生觀察校園植物景觀,並創作影像詩,從生活中培養美感。

美術老師張澤平表示,希望透過課程傳達給學生-「美是很尋常的一件事」;英文教師蔡怡雅認為,要培養跨領域美感,英文影像詩對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學生自己拍攝照片,認識校園,過程中累積許多體驗,進而內化甚至去反思自己想要如何長大,讓學生的美感種子在三年內有機會萌芽。

該計畫網站也指出,根據美國一份調,藝術學習對學生學業表現確實有顯著影響,有充分學藝術學的學生,學業表現相對較亮眼,以2015年數據而言,受半年以下藝術教育的學生,學術水準測驗考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簡稱SAT)表現平均成績未滿1000分,但受四年藝術教育的學生,平均成績表現近1100分。

五常國中學生用自己做的琴彈奏,不但學到木工技巧,更妙的是,還能學會理化的聲波理論,以及數學的尺規作圖。圖/擷自五常國中製琴傳情影片

 

台北市五常國中從104年度起以三弦琴結合音樂、生活科技及理化等跨領域概念,設計一套特色美感教育實驗課程。圖/擷自五常國中製琴傳情影片

 

五常國中生活科技課教七年級學生製琴,使用木板、木條及釣魚線,製作出一把可以調音的三弦琴。圖/擷自五常國中製琴傳情影片

 

參考資料: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453408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