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在愛裡教品格

品格教育無法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傳授,找到合適的圖畫書,藉由親子共讀,任何父母都能「簡單方便」地在歡樂中有效進行品格教育。

 

幾年前我去香港,一位老友帶著他九歲的女兒來飯店看我,兩個大人很興奮地分享近況,小孩在旁自己看書。

朋友興奮地告訴我,他在研發一種玩具,讓孩子玩了可以刺激腦部發育,變得更聰明。

我仔細地聽著,一邊想像那個玩具好不好玩。由於他不斷地強調這個新發明會很受到父母的歡迎,我有點挑釁地問他:「聰明真的那麼重要嗎?聰明的人一定會快樂嗎?」朋友楞了一下,一時答不上來,他女兒在旁忽然回答:「不一定。」

我們同時轉頭,驚訝地看著這個女孩,我又問:「如果聰明的人不一定快樂,那聰明的人怎樣才會快樂?」

她篤定地說:「聰明人要把他的聰明用來做對的事情!」我們「兩老」感動得淚眼盈眶。

孩子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人們不快樂,往往不是因為知識不足,或是不夠聰明,而是將聰明拿去做不該做的事。所以,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是幸福的必要條件!而判斷的學習就是品格教育。

如果這句話由大人口中說出,下場可能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就像我們從小到大的經驗。大人將自己做不到的,期望孩子以大人的失敗為鑑,顯然大家都知道──說說罷了。

因此,我相信,品格教育要「教導」,但是不是藉著教訓,而是需要陪伴。我們無法將所有「對」的事情列出清單,但是每天都有很多需要判斷是非對錯的事件,那些都是很好的教材。然而事情發生時,大人不一定在旁,往往錯失第一時機,因此要盡量撥時間陪伴孩子,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沒有陪伴,談不上教導

品格不等於知識,也不等於想法。品格是要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才算具備,如果沒有陪伴,談不上教導。

品格是資產,是受用不盡的競爭力,是帶著走的能力,更是其他能力之正負號。培養品格的出發點是愛,也會回到愛。

愛是抽象的,每個人對愛的感受不一樣,大部分是從小與父母互動的經驗中體會出來的。華人表達愛的方式偏重於「苦勞」,很多父母任勞卻不任怨,讓子女在被愛中,承載很多罪惡感。我曾讀過兩大本談父母親的書,作者回想與父母的關係描述中,看到的竟然多半是悲苦和辛酸。

如果家庭是苦難的根源和載體,除了培養堅毅或忍耐的品格之外,總是有很多遺憾。對現代社會來說,忙碌是普遍的藉口。時間有限,慾望無窮,優先次序決定我們要在何事擺上我們的時間。如果家庭不是你的優先選擇,卻想要表達對家人的愛,最直接而方便的方式就是花錢,於是人們又盡量花時間去賺錢,以換取家人的愛。

我相信時間還可以換取其他更重要、對家人最有意義的事物,那就是陪伴!陪伴需要時間,但也是建立關係的必要條件。建立關係,讓家人不僅知道你愛他們,更感受到這份花錢買不到的愛。

當關係良好時,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品格。而建立關係也是有「撇步」的。好消息電視台和台灣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共同提出建立健康家庭最簡單有效的五個行動:相聚、擁抱、讚美、感謝、做家事

共讀最能讓家人聚焦

共讀就是大家一起分享一本書,分享心得並討論觀點的異同。家人可以一起做的事很多,共讀卻是最能讓彼此聚焦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共讀圖畫書。

圖畫書的設計原本就不是為了「獨樂」,而是「眾樂」。圖畫書的妙處在於,最佳閱讀狀態是「有人讀,有人聽」。讀,不是默讀,而是出聲讀(read aloud);聽呢,也不只是用耳朵聽,而是眼耳並用,聽到的聲音跟看到的圖畫一起演奏,引出心中美好的感受。

不是所有的圖畫書都適合討論,但是經過挑選,找到合適的圖畫書,可以讓共讀更有趣,也在歡樂中有效地進行品格教育。 

最後要提醒的是,先讓自己被故事感動,然後站在孩子的高度,以分享的態度和心情,享受圖畫書創作者精心的傑作。 

參考網址: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9899&page=1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