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校園霸凌的時候,當下浮現出的畫面可能是一群強壯的孩子圍住瘦弱的被害人,但是現實生活中的霸凌可能還有另外一種-女孩霸凌!
1、女性由於天性及社會化的過程,並不熱衷於以「外顯行為」抒發負面情緒,因此轉而以「關係暴力」代替肢體暴力來閃避社會指責的眼光;
2、學校長期以來忽視了上述女孩間的「暴力行為」;
3、社會長期以來把女孩子間的暴力行為藐視成「女人間的無知幼稚行為」;
4、學校社會對這些現象不但漠視,甚至其實就是幫兇!
簡而言之,書裡探討的,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常聽到女生間「她都不跟我講話了」「為什麼妳們都不理我?」「沒有啊,我們還是好朋友啊 (然後繼續不理對方)」,及散佈流言、抹黑……等等這些攻擊、傷害其他女性的「暴力行為」。這些行為在過去皆以「女孩幼稚的抱怨」、「長大就沒事了」等拖詞去搪塞女孩的困擾。
這些行為,若不正視,將會在女孩的心理上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為何男孩女孩有不同的霸凌行為?
如果不想陷入心理學跟社會學的漩渦,只要記得:「女孩間有霸凌行為,而且不容易發現,或者,發現了也會被忽視!」
也許是天性,也許是後天強調「溫良恭儉讓」,大部分的女孩兒們對「肢體暴力」是極力排斥的;或者是說,這個社會對女孩表現出肢體暴力行為是「深惡痛絕」的。但,女孩兒也有奇蒙子,會賭爛,會憤怒、害怕,會想以牙還牙!
因此出現所謂的「明的不行,那就來陰的吧!」當然,這是一種男性主義的用語,有鄙視女性間「報復、對抗」行為的意味。也就是男性不但塑造了一個女性不易表達憤怒的環境,還加菜—責備了女性處理情緒的方法:不管怎麼搞,女人就是不能有負面的行為!這種無理的期待與教育,女性間的暴力行為演變成非常的「隱性」,甚至無情。
鄉土劇的壞女人,不是沒有可能;只是,那是天性,還是社會化的產物呢?
為何是「關係間」的霸凌?
也許有人會納悶,肢體暴力行不通,那言語上的恐嚇威脅總行了吧?許多女孩子嘴巴利的很,幹嘛用什麼「關係間」的霸凌呢?
「關係上」的霸凌,相對應的是「行為上」的霸凌,男孩間即是。例如,男孩欺負另一個人,無論是言語(你白癡啊)、還是肢體(突然伸出腳把你絆倒),基本上都是「行為」。男孩子從童年開始就會用「力量的大小」來評斷同儕,因此,你要欺負人,最簡單就是向他證明「你比較行」。
反觀女孩子,從小被要求的是溫良恭儉讓,因此,她們必須有禮貌、講話輕聲細語、體貼、和藹可親……等等等。女孩子必須”be nice”,換句話說,一個好的女孩子,是受人喜愛、是人家想接近的,也就是「有很多朋友的」。一個只有兩三個朋友的男孩子不是太奇怪,但沒有什麼朋友的女孩子,事情就大條了。
所以,你要給一個男孩子難看,就是在力量上壓倒他;要給一個女孩子難看,就是想辦法讓「大家都不理她」。從「散播流言」為女孩互相攻擊的主要手段來看,應該就不難理解了。
會造成什麼後果?
想想看,原本的朋友都不理你,下課走在走廊大家都對你指指點點,跑去問嫌疑人也沒有人要承認。原本一群好友連上廁所都一起,現在是一個人孤伶伶地在嘲笑聲中絕望的回家……。
什麼後果應不難看出。
學校的疏失?
跟老師說不就好了?
的確,有些老師對這樣的事情特別的在意,但大部分的美國老師,跟台灣老師一樣重心在於「教學」,而他們最不願見到的是「妨害教學的行為」。你的朋友不理你會妨害教學嗎?在老師眼中,那些該死的男孩子才是他們首先要處理的對象。朋友不理妳?「可憐的孩子,那去找別的朋友吧。」「去找她們談談啊。」「去找輔導老師吧。」
我在美國中學時,每天都遇到不知多少這種情況,六年級會哭哭啼啼衝進來哭訴,八年級則是髒話欲言又止的互相指控。解決得了嗎?非常難。因為最容易發現這類霸凌的第一線老師,無心也無力去處理。更何況,他們從來沒有受過這種訓練:老師們知道男孩子打架時該怎麼做,可是有幾個女孩子刻意孤立另一個女孩子,除了好言相勸外,還能怎樣?
許多會關係霸凌其他同學的女生,都是老師眼中的乖乖牌。這些乖乖牌基本上是「上課時」最讓老師放心的,因此,她們「下課後」若真是讓某位女孩子不快樂,只要沒有人斷手斷腳……好像不是那麼嚴重吧?!
給照顧者的建議
(作者在最後有列出一些建議,值得買書來看喔)
除了書末的建議外,嘔個人是覺得:
1、注意女孩的情緒表達:
這年頭,大家的注意力多半集中在「男孩」的情緒表達,好像女孩兒「似乎」「通常」沒這方面的問題,有的話也是小事?的確,有可能,女孩的情緒表達能力本來就比男孩好,但也有可能因為「女孩子的需要一直是被犧牲的」。由於她們的表達「表面上」較不危害社會,所以即使男孩女孩都有表達上的缺陷,但男孩的physical aggressiveness實在恐怖,只好趕緊處理。
無論如何,女孩的情緒表達「很可能」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順暢、自然,只是因為女孩被要求要be nice,被規定要忍耐,被期待要照顧別人……但實際上,她們的需要並沒有真的被重視、瞭解,還被我們以為她們真是有夠懂事?
微笑不表示不痛,沒打人不是沒生氣,女孩們的情緒是需要被照顧低。
2、小心關係霸凌就在你身邊!
「我不要跟妳玩了!」
「走,我們不要跟她玩了!」
這些也許是童言童語,但很不妙的,她們跟關係霸凌者常說的話不謀而合!有些小孩,不管誰是誰非,總之事情不順她的意,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時,常常就會冒出這種「威脅切八段」的話來。這些句子會經常地出現在特定家庭裡……什麼樣的家庭呢?就是孩子尚未學會、或者沒人好好教如何表達情緒、甚至是一個會寵溺小孩的家庭。
在如此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她們情緒表達的能力、管道有限,當遇到紛爭、令人氣餒的事情時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曉得告訴別人她們很想玩、等很久,也缺少解決的方法:比如說輪流、一起玩、或是交換玩具。
或是可以反過來看:有些小孩常常玩具被搶走,或是被強迫做一些她們並不喜歡的事情,但卻不知道要怎麼跟對方說、怎麼適表示不滿。她們唯二的方法就是「忍耐」或者「弄回去」。這樣的小孩,長大不但可能會被霸凌,也可能會去霸凌別人!
「我不跟你玩了!」是一個很原始、但卻最傷害自己跟別人的方法。雖然,一開始是童言童語,但若不正視此話透露出的背後意義——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更多元、更勇敢地表達情緒——數年後,當孩子還是繼續使用這句話來面對友情時,也許就是霸凌了。
這是一件非常難以教會的事,在很憤怒、被傷害的情緒下,要選擇「解決」、而不是「威脅與報復」,是許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女孩並不是陰險,而是「直接與對方講清楚、談判」等這種會引起緊張氣氛的行為,會讓女孩害怕被人誤以為她們「不夠溫柔、剽悍、愛計較、不大方」等等社會不喜愛在女孩身上看到的特質。因此,她們經常選擇忍耐、裝死;而到了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的時候,仍舊不會傾向直接的衝突、而是透過操弄女孩子最在意的「關係」,來作為發洩情緒的管道。
這本書提供了許多真實案例,可以看見不同的情況下、不同性格的女孩 (無論是加害、受害者),如何面對關係霸凌的不愉快經驗。
結論
我寫得簡單,卻非常推薦給家長們,尤其是家中有女孩兒的父母這本書。裡面的故事及作者提供給家長的建議,都非常發人深省。
有一點,也許是我們要捫心自問、加諸在女孩身上的矛盾訊息:我們要女孩如男孩子般在社會闖蕩,卻又要她們遵循傳統規定女孩的三從四德。書裡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當作者和一群女孩討論理想時,大部分人選擇「想受歡迎、成績好、能力強,都想成功!」但要她們「定義好女孩」時,傳統女性的特質卻脫穎而出 (溫柔、謙虛、體貼…)!反而那些「成功人士」的特質 (說服力強、表達自我…等等),被看成是「討人厭的女孩」!
因此,女孩們用著雙重標準在活著,她們想要成功,卻又害怕世人的眼光;當她們比不上那些成功的女孩時,就用關係的霸凌摧毀她們……!
你我的女兒也許不會是霸凌者或被害者,但瞭解這些人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提供更好的教育,及一個真正友善的環境。
給女孩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