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議題包羅萬象,除了大家常提到的節能、省碳、限塑之外,你知道嗎?就連我們吃進肚子裡的食物,都能與環境保護有關係喔!從食物的製成、生長所需的資源、產地至各區販售的交通、料理方式、剩食問題等等,這一連串的活動,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知識且更用心經營,相信將能更善待我們自身健康以及保護環境。
然而,農業是人類食物最重要的來源,「食與農」兩者關係密不可分,因此近年來有了「食農教育」一詞的產生,我們可以透過「食農教育」,進一步的了解、認識食物。
「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食育學習者透過親自參與完整的農事生產、處理、烹調,發展出簡單的耕食能力,進而培養學習者了解食物來源、增進食物選擇能力、並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食農教育也是環境教育」食農與碳排放、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相關,食育學習者將學到食農相關的必要資訊,進而認同某些友善環境的食農概念,最後學會思考如何解決食農問題。
「食育更是全民教育,也是終生教育。」,因此食育必須隨著不同階段的學習特性、需求而調整,「煮菜、種菜、看電影、讀繪本、逛市場、參觀農場都可能是食育」。
新竹市水源國小將創客運動(精神)結合食農教育,打造「從產地到餐桌」的一系列學習體驗。水源國小多年前,在校園內推廣食農教育,學生不只是種菜種花、觀察作物的生長,還搭配了一系列的學習課程,學習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與土地互動,並推衍到反思食品安全、極端氣候、環境惡化等議題。
在食農教育的過程,學生有非常多動手的機會,體現創客核心精神「動手做」。不再只是看課本學習,更多親自接觸和用心感受,享受食農和創客的樂趣。
回歸到生活中,透過食育教育,讓人人從學前、中小學建立食材感知、高中職學生需學習營養學、低碳飲食等食農知識、大學生、上班族則要培養自煮能力。當個人具備食農能力後,家庭、社區等群體就會出現幸福餐桌、可食地景,並且將更有能力解決食農所延伸的問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