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生涯規劃學科中心電子報

不乖,是創意的來源,也讓人在面對變局時,有更好的「適應力」。作家侯文詠提倡「不乖」的叛逆精神,因為這是「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撰文陳鈺婷

 

從小到大,不管是家庭或學校教育,乃至於職場工作,我們都被教導要「乖」,竟然有人高唱「不乖才好」的論調?

 什麼是「乖」?侯文詠說,《辭海》的定義是「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淘氣」,換句話說,乖就是「順服」。他認為,「懂得道理不淘氣沒有不好,但問題出在這個『道理』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道理?」

有叛逆精神才能適應變局

 「乖的文明具有穩定性,卻缺乏對變動的適應力,」侯文詠說,社會與環境無時不在變,太乖的人,很難適應變動的明天,所以人應該保有一點叛逆的精神。

 

 或許有人寄望,一生不必經歷叛逆的過程,就能乖乖地長大;但侯文詠認為,人生要完美演出,必須通過許多錯誤與練習,多數人都太害怕「錯誤」了,覺得在嘗試過程中,會付出太多代價。但嘗試錯誤本來就是學習的一部分,保留一些「犯錯」與「不乖」的空間給自己是有必要的。

 

 侯文詠感嘆,台灣父母與教育體制,缺乏讓下一代有嘗試錯誤的機會,他舉例,「台北市實施『垃圾不落地』,台北市的小孩也是『不落地』,從小被父母載著上學,然後接到安親班或補習班,結束後再接回家。」侯文詠的小孩,平常搭乘校車上下學,有一次試著自己走回家,不但比平常多花幾倍的時間,還走錯路,最後好不容易才返家,或許在大人看來真是不乖,「但這代表一個人願意用自己的腳去探索,這個『不乖』是對事物真正認識的過程。」

 
輕鬆做到前三名就是好工作

 前陣子,台大校長李嗣涔在畢業典禮上,對於台大人當show girl(展場女郎)直言批評,引發各界討論。7月,是大學指考選填志願的時間,也是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季節,很多人都急於知道,什麼是「好」科系、什麼是「好」工作?

 

 若順著「乖」的邏輯,台灣高中生選科系的前3大志願,不外乎電機、醫學、法律,但是念這些科系,當上律師、醫生、工程師,就真的就是「好」工作嗎?

 

 擁有台大醫學博士學位的侯文詠,一路念的都是社會主流價值認可的名校、做的都是高薪工作,即使這幾年轉向專職寫作,也是文壇第一暢銷作家,但他對「好」科系與工作有更寬廣的定義。侯文詠說,在他出生的年代,台灣只有15家股票上市公司,但現在上市櫃公司不計其數,這就像是過去只有15種比賽,不管你喜不喜歡、有無熱情,能選的就是這15種,但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在這15種比賽中找到喜歡的項目;如今比賽項目成千上萬,還在不斷增加中,而每年的「股王」也都不同。

 

 「好工作」的定義,其實完全因人而異。在侯文詠看來,只要是自己可以成為該行業前3名,可以做得很輕鬆、又有成就感的工作,就是好工作。以他自己來說,不論當醫生治病,或是做研究寫論文,乃至於當作家,都是他覺得做起來輕鬆、也獲得肯定的「好工作」。

 

 至於台大人做show girl好不好?侯文詠認為,若把show girl當成生命中的一段經驗,也不見得是壞事,重點是從這段經歷學到什麼。

不務正業又何妨?

 工作的樣態不斷在變,侯文詠認為這是一個「以人的能力定義工作」的時代,同樣一份工作到了不同人手裡,由於熱情、能力、人脈不同,呈現的面貌也完全不一樣。

 

 他以自己為例,雖然從小就愛說話,也喜歡寫文章,但以前大人們從來沒有想過,靠著演講或上節目受訪也能賺錢,成為「一種工作」,誰能想像現在電視名嘴、演講名師,靠著「說話」就能吃飯?

 

 「過去不務正業的事,現在變成了正業」的例子比比皆是。侯文詠認為,在這個「以能力定義工作」的時代,只要有本領與熱情,一個文字工作者不只是小說家,也可以「不務正業」做電視編劇、廣告文案;一個創意人,不論跨界當導演、廣告設計或服裝設計師都行;一個農夫除了種田,也可以「不務正業」成為民宿主人,或架設網站當水果商。每個人都有可能創造出一種新行業,或是不同的工作面貌,工作內容有無限的可能性。

認真,拚不過迷戀

 有「世界的教育部長」之稱的肯‧羅賓森在《讓天賦自由》一書中提到,「如果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天命,人類的發展就有無限生機,若做不到這一點,生命可以繼續,但會失色很多。」侯文詠認為,那些我們做起來「特別好做」、「容易有成就感」、而且感到迷戀的東西,就是天賦所在;年輕的時候,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使命了:我們必須給天賦一個機會,然後發展那個能力,讓它成為生涯的方向。

 

 從許多名人傳記可看到,他們只要對甚麼事著迷,可以追求到連命都不顧,因此能大放異彩。侯文詠在《不乖》中強調「認真拚不過迷戀」,意思是說,做一件事情喜歡、有熱情,遠比認真努力更重要。熱情、喜歡就一定會認真去做;但認真的人,不一定有熱情相隨。一旦受到挫折,認真的人可能會動搖,但迷戀的人卻會持續做下去。

給生命熱情一個茁壯機會

 很多人會說,自己不是沒有理想熱情,而是現實逼人。但侯文詠認為,現實與理想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他大學時代瘋狂愛上電影,甚至考慮畢業後出國念電影,但最後還是沒敢放棄現實;既然拍電影、當導演不切實際,於是他嘗試寫作投稿。雖然創作能否禁得起現實考驗,他並無把握,但只要有機會,還能夠負擔,他就願意給熱情一個茁壯的機會。

 

 「我沒有讓外在現實世界與內心理想世界,發生過正面激烈的衝突,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給生命中的熱情與迷戀,一個繼續發展的機會罷了。」對侯文詠來說,從醫與創作並非不相容,因為有醫學背景,他才創作出《白色巨塔》、《大醫院小醫師》等作品。當他37歲從醫生轉為專職作家時,熱情與現實的界線已不是那麼截然分明了,因為那時他已具備成為專業作家的條件與讀者基礎。

人生做錯選擇,再努力都沒用

 前陣子,侯文詠的兒子告訴他,「我覺得人生中,選擇比努力重要。」他很好奇為什麼,兒子回答:「要是做對了選擇,就算努力不夠,還是有機會。一旦做錯了選擇,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超越那個選擇的格局。」

 

 這段對話,讓他聯想到愛情。侯文詠的婚姻美滿,秘訣無它,就是兒子的那句話「婚前的選擇比婚後的努力更重要」。「戀愛的時候,不要說如果對方可以改這個那個,我就愛他了。先把這個前提拿掉,看看是不是還愛對方。如果還能,以後相處就容易了。」幸福愛情的第一前提就是,當你還能選擇時,找個不用改變他(或者說缺點你可以接受)的對象來愛吧!

 

 正如侯文詠所說,「天下所有的事,無非都是一碼事。」在升學與就業路上,何嘗不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又呼應了「認真拚不過迷戀」的道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師 部落格 的頭像
    愛師 部落格

    愛師 部落格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