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站上了TED舞台,分享在行為藝術的表現中自己所獲得的能量,她說道:「我們永遠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一生都沒有進步。」事實上,Marina Abramović甚至是透過行為藝術鼓舞人們多去做自己害怕的事、多去到自己未知的領地、多去探索不熟悉的一切!

 

在我們生命中,我們總是在做我們喜歡的事,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沒有改變。聽行為藝術家如何從行為藝術透視人性。

閉上眼睛,讓我們專注在此時此刻。想想去年的你和現在的你,有什麼改變嗎?是否正朝著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前進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正走在自己相信的道路上!但若答案是否定的,或甚至你認為現在跟去年的你沒有不同,那又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我沒有改變?

被稱為行為藝術教母(grandmother of performance art)的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其行為藝術總是挑戰觀者與藝術家的界線。在她的表演中,她將自己毫無保留地面對觀眾,脆弱又赤裸地呈現觀者與被觀者的體驗;她在作品中,被割傷、被灼傷、甚至差點被槍殺,但這些絲毫沒有動搖她大膽追求開創性與極限的心。她說,「如果你總是用同樣的方式處理事情,不會有事發生。我的方法是去做我害怕的事、我不懂的事、去到沒人到達過的領域。」

 

 

 

Marina Abramović: An art made of trust, vulnerability and connection

2010年,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在位於美國紐約市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創作了一個改變她一生的表演作品《藝術家在此》(The Artist is Present, 2010)。她坐在一張椅子上,面對一張空椅子,任何人都可以坐下與她眼神交流。

類似這樣的表演在十多年前,大概無法激起任何火花。但是這場在MoMA為期三個月的表演引起了廣大迴響,許多民眾花上幾小時排隊,只為了體驗與藝術家面對面相視。在每個一對一、不發一語的凝視中,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看見了許多痛苦和寂寞,許多人在靜默的眼神中流下眼淚或情緒激動。顯然人們的需求比起十多年前,正經歷著某種變化。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被這變化撼動了,新的想法也在她腦中成型—開創一個非物質表演藝術的機構。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於是與荷蘭建築師合作,將在美國紐約哈德森成立MAI(Marina Abramović Institute),以簡單概念建構、貫穿整個機構:體驗在場,意思是說,「若你想要體驗,你必須給我你的時間」。

在約定好的六小時內,人們以坐姿、站姿、臥躺、慢走體驗各種「境界」。透過各種身心準備,再去領會某種非物質藝術,例如:音樂、歌劇、影片等。用簡單的方式去經歷體驗,讓生命回歸到最單純、簡單與寂靜。機構風格貫徹了《紐約客》雜誌曾以「身體為主體,時間為媒介」形容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

 

無法突破與改變的原因:總是在做喜歡的事,不經歷失敗

「在我們生命中,我們總是在做我們喜歡的事,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沒有改變。」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也強調了失敗的重要性,「因為如果你往前、去體驗,你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你躊躇不前、不去經歷失敗,那你只是不斷地在原地踏步罷了。」

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曾有一句名言:「成為你想要看見的改變(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正可以呼應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對現今人類的觀察。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並呼籲,人們應該著重個人層面的改變,而非只批評與怒罵他人的是非錯誤。問問自己,在世界饑荒、氣候變遷、政府腐敗、戰爭殺戮等世界社會議題上,除了口水之外,在個人層面上,我們貢獻了什麼呢?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