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塑膠垃圾對環境的影響,除了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外

也有人從源頭做起,發明了『生物分解』塑膠

可以完全在自然環境中分解,不會造成二次汙染

 

然而真的是這樣嘛?

科學研究表示,這些塑膠袋一點也不「環保」

甚至更容易流到海洋中,因食物鏈影響殘留在動物/人體體內

 

讓我們來科普一下什麼是『生物分解』塑膠吧!

 

添加了什麼?

在常見塑膠(如PE)中添加了像是:玉米澱粉、碳酸鈣或是自行研發的d2w分子等

延伸:什麼是d2w分子

 

特定環境中才能分解

「生物可分解」塑膠袋只能在特定環境分解,如果被棄置在沙灘、海洋、或一般環境中

並無法保證完全分解。國際與國內常見的可分解塑膠(可堆肥)認證,大都是指工業堆肥環境

在固定高溫高濕下,可90天內分解完畢,如果放在不同的環境下,分解時間可能會延長

若生物可分解塑膠被丟在焚化爐燃燒,則不會釋放毒性或戴奧辛

 

「分解」與「裂解」

部分塑膠袋標示的「分解」可能只是碎化,並無法分解為無害物質,可以加速碎化

PE材質並不會消失,最後,只是「裂解」成小塑膠碎片,其實增加了回收處理的難度

 

小碎片何去何從

因為塑膠碎片比塑膠袋更容易吸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戴奧辛等

流入海洋後,會被浮游生物吃下,經由食物鏈層層進入大型海洋生物體,最後進到人體

 

可分解塑膠分解過程

 

 

 

資料來源

台灣搖籃籃平台

環境資訊

The News Lens關鍵

世界料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師 部落格 的頭像
    愛師 部落格

    愛師 部落格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