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帶著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回到台灣,在座談會上談創作心境、談技術突破,他說:「我有衝動要做的時候,就是想看到。」

李安  

這句話最好的佐證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籌備工作。在李安和少年Pi相遇之前,擁有原著小說改編版權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曾經接洽過幾位知名導演,甚至投入金錢、時間、心力研究拍攝的可能性,最終還是作罷,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導演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他寫了一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故事以及我如何喪失了兩年的職業人生」,描述接觸這個題材、開發籌備、宣告放棄的過程,並對當時重新啟動這個案子的李安送上祝福。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這部電影在台灣完成拍攝,上映後全球票房超過六億美元,並為李安贏得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李安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達到的導演成就無須多言,更值得探究的是同時身為本片製片的李安,如何創造出這部片的開拍條件:大幅降低成本、克服技術困難與種種製作難題,同時也奠定了全球人口最多的華人與印度這兩個區域的回收基礎。真有衝動要做,得先想辦法讓算盤撥得過,才有機會做,才有可能看得到。

李安之於台灣,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在台灣拍好萊塢電影,運用全球商業基礎取得極致的藝術成就;台灣出身的導演,卻勇於挑戰西方古典文學名著《理性與感性》,以及南北戰爭、水門案、牛仔、Woodstock音樂節⋯⋯這些與美國歷史、社會、文化相關的題材。李安之於台灣人,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因為他和多數人所認為的「成功人士」很不一樣:李安不追隨主流價值,沒有成為醫生、律師、工程師,卻獲得他們所無法獲得的成功;他不會電腦,卻創造改寫了電影工業的最新科技與最高規格;他永遠看起來謙虛靦腆,卻可以讓成千上萬的人安靜聽他說話;他總是讓人感覺溫和有禮,卻有叛逆、不服輸的精神,對作品的創新與完美有近乎偏執的追求,對熱愛的電影工作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他沒有霸氣幹練,卻帶領著各個領域最頂尖專業的人才,完成一部又一部精彩好看、觸動人心、發人深省的電影。

有人問李安:你已經很成功了,為什麼不打安全牌?為什麼這麼喜歡自我折磨?也有人問他:如何作決定?李安說:「作一個決定以後,不管成功或失敗,都覺得很甘願、很值得。作決定的時候,其實它就是考驗,決定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對自己是很重要的,不要小看它,也不要以成功失敗來看,要往裡面看。」所以,用李安自己的話回答「為什麼不打安全牌」,他做的決定都是艱難的、充滿挑戰的,外人不理解為什麼要自討苦吃,但這些決定就是「李安之所以成為李安」的原因:不斷給自己出題目,用盡一切力量想辦法通過考驗,才有活著的感覺,未來才能夠繼續存活。相反地,一味強調管理風險、趨避風險,打看似輕鬆舒適的安全牌,其實正一步步邁向死亡而不自覺。

李安的電影打動許多觀眾,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不只是青冥劍、斷背山和理查帕克,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李安,召喚那個有衝動想要做點什麼的自己,召喚那個不善於社交、又期望有人傾聽的自己,召喚那個想要超越世俗價值的自己,召喚那個不甘於現狀、想要跨越舒適圈的自己,召喚那個無論成敗、盼望相信的自己。我們每次的決定形塑了自己,決定了自己是怎樣的人。或許我們不該再索求勇氣(坊間這麼多關於「勇氣」的暢銷書,也不知道讀者有沒有得到勇氣?),或許我們該試著問問自己心中那個李安:人生就這麼一次,我是不是渴望真切深刻地活著?

圖片來源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21122/8c89a59109d01217fd6022.jpg

文章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blogs/for-young/%E6%AF%8F%E5%80%8B%E4%BA%BA%E5%BF%83%E4%B8%AD%E9%83%BD%E6%9C%89%E4%B8%80%E5%80%8B%E6%9D%8E%E5%AE%89-074804874.html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