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部日劇:《Bloody Monday》血色星期一,內容是敘述一名天才駭客少年對抗恐怖份子的故事。在其續集內有一集是恐怖份子抓走了男主角的好友,綑綁在無人的密室中,利用電腦網路遙控設定了某安樂死的藥品注射,並駭進了男主角所在的反恐中心電腦,將畫面顯示在大螢幕上,藉以威脅能夠破解密碼的男主角阻止他們的恐怖行動。

男主角掙扎在好友生死與國家安全的優先選擇之間,親眼目睹著藥品注射時間的逐漸逼近、緩緩流出…………這一幕真讓我看得我怵目驚心,隨著劇中人物的情緒與情節發展緊張而難過,怎麼能夠看著一個生命在你眼前走向死亡?心裡OS著:編劇真是好殘忍呀!但就是演戲的戲劇張力與效果呀!

沒想到,我竟會在現實的新聞中,看到類似的畫面!
一名女子疑似感情困擾,半夜上了臉書(facebook)表態意欲尋短,並且逐一上傳貼出擺滿木炭的火盆、燃燒中的碳盆、煙霧瀰漫房內的照片等,六十多分鐘的過程中,還與多名網友對談心情,無疑就是「網路直播死亡過程」的真實版。

媒體以頭版頭處理了這條令人驚悚的消息,並對當時與該名女子對談的幾名網友,沒有即時報警,多表不思議與遺憾。
說真的,我並沒有太大的意外,也不想去揣測或加諸這些網友太多的道德譴責;在這背後隱藏、突顯的,就是現代人際在網路世界中所呈現的「病態」現象(並非變態)。

網路社群,提供了現實朋友更方便的連結管道,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即時的互通有無,文字、照片、影音、或是分享連結;另則,像是臉書,只要有一點點的關連:就讀過的學校、職業、興趣、共同的朋友、甚至任何可以交集的關鍵字,整個人際網路就能無限的膨脹與延伸,幾乎就是個資另類的、赤裸裸的完全曝光。

相對的,對於一些匿名者來說,這裡又提供了一個隱匿的、想像的、角色扮演的交流空間;彼此陌生、也不用曝露真實身分,只要有共同的興趣或是目的,就能毫無顧忌與拘束的在此連結。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躲」進來:也許是現實生活中飽受上司責難的上班族,卻能扮演著大哥角色,大鳴大放;也許是對自己外表毫無自信的男女,也能以帥哥美女出現……。名稱只剩ID,身分照片都可以自我訂做,性別可以變換,情緒可以誇張,真真假假難以辨別、有時也不會特別在意,只要在這樣的空間內,彼此獲得了「自我虛擬的投射」滿足。虛擬與真實是這麼明確的區隔,卻又這麼的混淆不清,自然就會成為網路人際間的矛盾又病態的現象,終究看似熱絡的交流交心,卻只依附在一條網路線上,當「電腦一關、網路斷線」,什麼關連也就都不存在了,更遑論任何的責任義務了。

據報載,該名女子自殺前還曾以電話聯絡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卻說不出口,反而選擇了臉書發出自殘的訊息,『死了都要fb?』女子臨終前的這句話,成了血淋淋的新聞標題。

我沒有任何的評論,只感嘆一個年輕的寶貴生命,隕歿在虛擬與真實難辨的悲劇裡。

110、119電話經常接獲民眾謊報的消息,他們要不要出動前往救援?要!
生命線也會接到各種非有真正自殺意圖的民眾來電佔線,我們要不要處理?要!

因為,即使難以辨別,現實世界就是有「溫度」的。

http://www.sos.org.tw/growup-03.asp?ser_no=53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師 部落格 的頭像
    愛師 部落格

    愛師 部落格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