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播界,佳音電台規模小,是弱勢,我也行動不便,但從事廣播二十六年,覺得我不應該躲在幕後報導新聞,反倒必須走出去,到處看看哪裡值得我採訪,克服身體的殘缺,行動不便也要試試看。」

  劉麗紅

重鐵鞋擋不住採訪心

佳音電台主持人劉麗紅是小兒麻痺患者,鐵鞋重達三公斤(上圖 ,雙手還要握拐杖,卻勇於嘗試,從大學時代起,就參與十二公里健行、登萬里長城、游泳、潛水、玩飛行傘,包括今年的殘障摩托車環島和巡迴公益演講,都令人嘖嘖稱奇。工作上她也不馬虎,最讓聽者動容的採訪過程,是訪問最年輕的醫療奉獻獎得主、開船上班的小島醫師侯武忠時。

「侯武忠得知我想去採訪,就開心的說:來啊來啊!我很訝異,與過去訪山裡醫師徐超斌的忙碌感不同。」第一眼看到侯武忠,她說他像平常人一樣穿著拖鞋,是個很自在的人,侯武忠第一次看到拿拐杖的劉麗紅,則好奇的問:妳確定要跟去離島嗎?

醫師的考慮其來有自,當他們來到海邊,劉麗紅注意到船會飄、離岸還有段距離,登船要爬梯,梯上滿布青苔,很滑,當下她沒有打退堂鼓,把拐杖一扔就爬過去!「我那天穿裙子喔!」她笑說,自己的屁股很快就坐在階梯上,慢慢挪過去,「醫師瞪著我看,有點目瞪口呆吧。」等兒子把船拉近,她再自己跨、坐、扶著船身進去,共三個步驟。

再狼狽也要體驗情境

文章標籤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達13年的阿富汗戰爭終於隨著英國軍隊在堡壘營區的最後一次降旗,畫下句點;這場戰爭帶來許多生命的折損、破碎了家庭、傷害珍貴的古文明,但是期待能夠倚靠辛苦建立的安全部隊,維護和平轉移的阿富汗政權,亦勿使阿富汗成為ISIS可滲透的國家

派駐阿富汗的英軍與美國陸戰隊廿六日正式結束戰鬥任務,英國、美國分別在阿富汗的兩處聯合基地舉行降旗典禮,象徵歷時十三年的阿富汗戰爭結束。大多數英軍將在耶誕節前陸續返國,約三百人將繼續留駐指導;美軍陸戰隊員率先返美,其他人預定今年年底前全數撤離。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美國二○○一年發動戰爭推翻神學士政權,英美等國派軍駐守阿富汗,開始十多年的阿富汗戰爭。廿六日,駐在阿富汗赫爾曼德省「堡壘營區」的英軍,以及駐在緊鄰的「列勒內克營區」的美國陸戰隊分別降下國旗,並將營區控制權交還阿富汗軍方。阿富汗戰爭十三年來,有四百五十三名英軍、兩千三百四十九名美軍喪命。

英國國防大臣法隆說:「英軍的慘烈犧牲替阿富汗奠定強大安全部隊的基礎,見證阿富汗民選總統首次和平轉移,並阻止阿富汗成為對英發動恐攻之地。」他說,神學士未被擊垮,但阿富汗軍隊現在必須負起全責。阿富汗軍方表示,英國將持續透過「體制發展」給予支持。法隆說,英軍任務之初出現許多「軍事和政治疏失,包括人數不足、設備不夠好,但請別忽略得來不易的成果」。BBC記者報導,二○○六年啟用的堡壘營區是英軍駐阿的最後一個基地。聯軍國旗二○○六年起在營區飄揚,如今最後一次降旗,象徵英國結束阿富汗戰事。當英美與阿富汗三國國歌響起,各國軍人均舉手行禮,氣氛莊嚴。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文章標籤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局動盪的烏克蘭,在這次的國會選舉之後,可望確立全民傾向西方世界的意志,但是另一方面則是與俄羅斯的關係將更加緊張,烏克蘭的選舉結果勢必牽動國際情勢

烏克蘭26日舉行國會選舉,親歐派可望取得多數席次,有助鞏固總統波洛申科的勢力並終結東部的分裂衝突,但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可能益發升高。

這是烏克蘭在去年冬天以街頭抗議逼迫立場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逃亡後,首度國會選舉。彭博資訊報導,選前民調顯示,總統波洛申科所屬政黨與總理亞森尤克的人民陣線取得40%的支持度,亞努科維奇的地區黨則未參選。波洛申科希望與其他親歐派的政黨共組聯盟。

支持波洛申科的鬆散政治團體有望在450席的國會中成為主流力量,授權波洛申科追求東部和平計畫,並實現歐盟國家要求烏克蘭推動的深度改革。致力於團結烏克蘭的強勁勢力浮現,可能會讓俄烏陷入新的緊張關係。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文章標籤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網路時代,娛樂和讓人分心的事物無窮無盡,我們很容易處在一個持續忙碌的狀態裡,誤以為自己很有生產力。過度氾濫的資訊不但會局限創造力,甚至有害心理健康。每一天,試著讓大腦放空一段時間,可以讓我們更有創造力,身心更健康。

身處在當今網絡化的社會裡,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淪為資訊超載的受害者。內省(introspection)和反思(reflection)已經變成了失傳的藝術,因為「只要完成這個」「把那個找出來」的誘惑實在是強大到難以抵抗。

然而,更認真工作不必然是更聰明地工作。事實上,放慢步調,並且定期地排出「什麼事都不做」(doing nothing)的時段,或許才是我們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藉以引導出有助於激發想像力、改善心理健康的精神狀態。

推開資訊,才有時間做更重要的事

我們的生活已經變得是透過忙碌的程度(busyness)來界定的。環顧你的四周,在車站、咖啡店、街道上,人們都黏在他們的手機或平板上。

我最近詢問了一個我輔導過的高階主管(我姑且稱呼她為海倫),她一天收到多少e-mail。「500封!不過我一封都沒看。如果我看了,我就沒辦法工作了。」取得資訊一點都不難,真正的挑戰在於「把資訊推開,這樣我才不會苦於資訊超載。我需要時間去思考。」

海倫有一個助理,會幫她過濾所有的e-mail,所以海倫每個星期都會花上幾個小時,跟助理一起討論有問題的郵件。「我不是領薪水來做這種工作的。」

文章標籤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二高基隆段突如其來的走山,瞬間奪走了三車四命,不禁使人感嘆生命無常。430日法務部一夜槍決了四位死刑犯的新聞震撼了社會。新聞中關於他們面對死亡的描述更使人心撼動。第一位一槍就斃命。第二位一槍趴下後,曾奮力以雙手撐起上半身,由法警再補一槍才斃命。第三位死前沉默不語,對死似乎有著無比畏懼;行刑前猛灌烈酒喝的酩酊大醉,由監獄到刑場短短五十公尺的距離,因雙腿癱軟而被拖行;法警朝他左胸射擊一槍,當場伏法。第四位獲知將槍決,沒什麼特別表情,在他冷酷的外表下,看不到他內心的世界。除了意外或被迫奪去生命之外,還有人選擇自殺….究竟死亡為何?可以學習面對嗎?

※休謨,莎士比亞,孔子都不知死亡為何?

經驗主義者認為一切都需要透過感官的體驗才是真實的。經驗主義中的一位哲學家休謨在臨終前,有個朋友問他是否相信人死後還有生命,據說他回答說:「一塊煤炭放在火上,同樣可能不會燃燒。」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回答,煤炭放在火上,會燃燒難道不是常態嗎?如果不會燃燒,那不是反常嗎?休謨的態度究竟是什麼呢?休謨大概會說:等我真正死了,產生死後的經驗,我就會告訴你了。英國文豪莎士比亞曾說道,「死亡好像一個布幔,只見有人從這一面進去,卻從沒看見有人出來。」正因沒有任何有經驗的人能教導我們這事,使得死亡成為人生的一個謎。所以孔子也說,「未知生,焉之死。」似乎這些偉大的精神導師,在面對死亡的事上也都愛莫能助。

※生命有輕重 死亡需學習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他看來,人活在世上有高低貴賤,就是死也要分輕重凡俗的。在中世紀有一本書叫「死亡的技巧」中,倒是提出一個較積極的建議,「學習如何死,你才能學習如何生」。筆者很同意不僅要學習如何生存,更要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認識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才能面對死亡

聖經傳道書提到:「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這表示死亡比起生存是更需要用心安排的。我們或許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掌握生命的寬度和深度。臨終過程的品質決定於自己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估量。如果能在活的時候,認真追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當那一刻真的到來時,將可以挺身昂首的面對。俄國小說家畢安德列 (Andrei Bitov)這位傑出青年,他一直在找尋人生的目的。當他二十七歲那年,在聖彼得堡搭乘地下鐵時,突然被一種巨大的失落感所淹沒,感到生命似乎完全停頓下來,忽然間有一句話浮現在他腦海中:「如果沒有神,生命就毫無意義」他的覺醒幫助他找到人生的答案;同樣的,當我們在尋找人生的目的時,必須回到造物主這生命的源頭,知道祂創造我們的計畫與目的。

文章標籤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