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學測過後,常聽見學生感嘆,考出來的分數已比起原本預期的好很多了,可是怎麼還是不太有機會進入好學校?在選擇校系的過程裡,亦總不乏家長來電詢問孩子的分數要進入好學校的機會很小怎麼辦?雖說考試成績公布後,幾家歡樂幾家愁是正常的現象,但回顧幾年的教職經驗,總感覺歡樂的人是少數,面對考後結果及校系可選擇的空間不如預期的現實,幾乎是每年必陪伴學生及家長度過的狀況題。
常與家長共同勉勵,面對家有高三生,考試成績公布後,更是需要耐心陪伴學生,因著學生面對考試成績不如預期,可能存有著沮喪、懊惱、自責、生氣的情緒反應,學生可能正沮喪著分數填不上理想校系、懊惱著沒有更早起步衝刺、自責著高一二沒有好好專心學習、生氣自己水準失常比不上同學...等,此時如家長不能預先整理自己失望的情緒,只是急著要求學生要記取教訓、要求學生馬上再接再勵、要改善學習方式...等的反應,學生很難立即理性地接受家長的引導分析。
反倒在此時,家長如能接納學生的情緒反應,先傾聽學生怎麼看待自己的成績及對升學的自我期待,家長接納學生情緒的態度,可以成為學生因應挫折感受的心理支持,爾後再予以學生生涯建議及分析,學生較有機會在家長的陪伴下,學習到挫折經驗並非只有失敗的教訓,停下腳步、調適心情、適時修正、再次出發,人生其實有著調整的機會,看來不如預期的考試結果,反倒具有成長的積極意義。
只是接納與陪伴,可不是一件容易說到做到的事,面對子女表現不如預期,家長首要整理情緒,可能是面對子女表現失常的訝異、子女能力有限的失落、子女不夠謹慎及先前不夠努力的生氣,甚至子女的表現比不上他人的失顏面感受,家長得先有能耐抗衡著自身負向情緒的干擾,才可能避免情緒不自覺地轉嫁到子女身上。此時真的仰賴家長成熟的人生歷練與智慧,展現合宜地抒發情緒的方式,家長有著平穩的情緒狀態,才有接納子女表現的心理空間。
通常學生的學習表現,多半背負著光耀門楣的期待、關係著家長教養的成就,家長要把子女表現與個人成就分開成二件事看待,可能是最挑戰教養觀念的部份;唯有家長不把子女的表現視為自己的成敗,子女才有機會擁有屬於其成長的空間,唯有允許子女擁有親身經歷,子女才有機會發展出屬於其個人因應生命難題的體會。無論經驗好壞或順利與否,家長能陪在旁提供的是情緒的支持,而非拼命地幫子女搬開生命中的困難;讓學生有機會經驗、學習自我負責,挫敗經驗亦可能是人生另一項美好的禮物。
文:陳慧臻/臺北市立和平高中教師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120222094222S3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