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最愛問孩子:你愛爸爸多呢?還是愛媽媽多?
其實爸爸媽媽對孩子都很重要,但是在不同時期各別的影響也會有差異,很令人意想不到吧!

看著孩子升上小學,身為父母是否鬆了口氣,「總算不用整天被孩子黏著,要求爸媽陪他玩」。但日本兒童腦部教育專家澤口俊之指出,七到十二歲的國小學生,若能由父親多陪伴遊玩,不僅有助腦力發展,甚至可以解決青春期的親子衝突。

「玩樂」一直被視為促進兒童腦力發展不可欠缺的活動,也是孩子不應被剝奪的樂趣。澤口俊之在日本President Family 雜誌中提到,六歲之前母親與孩子親密的接觸非常重要,但到了小學生階段,反而是父親參與孩子的玩耍或運動,對於兒子,或「前世情人」女兒來說,都更有關鍵影響力。其原因有三:

一、父親的權威性。

「說一不二」的規律性,「不行就是不行」的堅持,是許多父親的強項,不僅可堅定孩子的意志力,培養集中力以促進學習力,同時還能一路養成孩子的恆心和毅力。

二、培養空間感、協調性

父親若能多帶孩子進行球類活動或體能活動,將可提升孩子的空間認識能力,也就是在三度空間裡的掌握能力。例如直飛而來的棒球該怎麼揮擊出去,或是防守的速度。這樣的空間認識力,有助活化腦部前額葉,也能提升記憶力與語言力。

三、建立尊敬感

陪伴孩子遊戲的過程,父親有許多機會可善用本身的體能優勢,建立起孩子對自己的尊敬感。例如透過棒球傳接練習時,孩子能很直接地感受到父親的力道和準度。或是透過野外露營時的設營搭帳,展現父親和平日忙於工作的不同面貌,這些透過共同活動對父親產生的敬意,對於青春期孩子莫名的暴衝,也具有嚇阻作用。

除了球類運動,其他例如爬山,看地圖找路線,下棋等活動,也能帶著孩子累積生活體驗,得到成就感。

專家也建議父母,在參與的過程中,儘可能讓孩子享受自己覺得有樂趣的事,不要因為「這很危險」、「這會弄髒衣服」、「一樣的東西你到底要玩多久,換個別的吧!」等因素,貿然打斷孩子正在盡情享受的遊戲。將父母的干預降到最低,孩子才能從玩樂中學到更多。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雜誌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