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但我們在海洋教育以及處理海洋問題上卻未更完善,除了漁業、海中資源枯竭外,在離人群居住地點更近的海陸交界,更存在著許多嚴重的現在進行式:港口過多、過度水泥化、美麗灣事件、海洋廢棄物污染⋯⋯等,保護海洋資源已是刻不容緩,須即刻起而行之事。

 

台灣海岸線面臨的問題

在過去許多次的淨灘活動中,可以發現台灣的海岸已不再是印象中美麗的模樣,厚厚的塑膠袋,掩蓋住白皙的沙灘,電路板、玩具、瓶罐,甚至有些垃圾漂洋過海,到了日本,去了許多我們從未聽說、遙遠的異鄉;進了海底,垃圾依然橫屍片野,輪胎、便當盒成了水下「風景」⋯⋯

在太平洋的中心,距離人類最遠的中途島,許多信天翁吞食著人類製造出的垃圾,造成數不盡的死亡。

除了信天翁,根據英國調查,其外海的魚類有1/3體內都存有塑膠,許多塑膠微粒更在魚的內臟被發現,這些無法被魚進一步分解的垃圾或許帶有毒素,有一天,會重新被我們吃下肚。另外,像是棄置漁網(過去的魚網多是以植物纖維編成,棄置後容易被環境分解,但現代的化學纖維卻會長時間存在)、橡皮筋(曾發現黑頸鷿鶗吃下橡皮筋而身亡)、塑膠袋(塑膠袋對於許多水中生物來說,長的很像水母,可能會因無法分辨而誤食),都是殺害海中生物最大元凶。

14904847041_b4f8eae848_z

 

垃圾哪裡來?

在沙灘上發現的垃圾,以瓶罐、塑膠袋為大宗,你可能會以為,那些都是遊客帶來的,只要嚴格執法應該就能有效減少;事實上,沿岸垃圾的來源包羅萬象,或許你我都在不留意間成了禍首。貨櫃翻覆(曾在台灣發現ㄧ整批的玩具黏土)、垃圾掩埋場(很多蓋在海邊,經海水沖刷或颱風侵襲時,垃圾便會露出掉到海中)、填海造陸工程、化妝品中的塑膠顆粒成分,甚至是合成纖維衣服產生的碎屑,都有可能「貢獻」到那些海洋垃圾中。

這些塑膠垃圾,進入海中便會慢慢崩解成更小的塑膠微粒,這並不代表他們被「分解」了,小微粒還是一直存在著,被生物攝食,干擾整個海洋食物鏈的循環。

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淨灘及海洋廢棄物檢測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當然第一件可以想到的就是淨灘,可以參與團體清理河域與海岸邊的廢棄物,撿完垃圾後,必須進行完整的垃圾分類並分析記錄這些海洋廢棄物的種類、數量(台灣最大量的是免洗餐具),進一步教育大眾關於海洋污染的嚴重性,並以海洋廢棄物的記錄資料督促公部門定定相關法令。(就台灣來說,最主要的垃圾都與飲食行為相關,了解之後,我們也應該針對這項發現作出相應的改變。)

做出改變!

針對台灣的處境,我們可以做出哪些改變呢?

1、不要亂丟垃圾
2、鼓勵重複使用
3、少買
4、寫email給廠商希望他們改用環保的材質
5、遊說立法,支持有環保政策的候選人

另外像是生活中比較具體的落實,可以從使用環保餐具、隨身攜帶綠背包、支持無塑生活等等開始,我們也要監督當地政府的政策,鼓勵企業與民眾一同響應,才有可能一點一滴,讓我們的海岸,恢復美麗的妝容。

 

資料來源:

arrow
arrow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