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落下,晚上六點時分,阮氏坐在社區國小教室內,跟著臺上老師學習ㄅㄆㄇ、認識中文字及用法,認真程度好比準備參與聯考的考生,令人自嘆弗如。
這種上午工作,晚上參加社區所開設的中文課程,是許多新移民媽媽生活中的一部份,除了是新住民與臺灣連結的方式外,最重要的,無非是最單純的理由─有能力看得懂孩子的學校聯絡簿在寫些甚麼。
新南向政策發功
新移民二代大家搶著要
「在區域不利和文化不利的因素下,新移民普遍較為弱勢,連帶的其二代進入臺灣教育體系的適應力,相對弱一點,」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黃子騰說。
他舉例,在路邊,偶爾會看見貼有「外配包辦」等婚姻廣告字樣,而這樣的婚姻媒合模式,不管是臺灣男性或者是所謂多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主要發生在社經地位較為弱勢的民眾身上,「大部分的外配願意來臺灣,都是希望能把錢拿回去幫助家裡,但來臺灣發現,夫家這裡的經濟狀況並沒有想像中的好,再加上對臺灣的文化及語言不熟識,因此,弱勢加上弱勢,才會更弱勢」。
其實,早期的臺灣社會,對於多以「買賣婚姻」來臺的東南亞新移民們,多少抱有歧視眼光,但曾幾何時,新移民二代已成為臺灣教育的中堅!
根據教育部一○四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指出,全臺新住民子女就學人數,共計有二○七七三三人之多,其中,依序以新北市的三五一一二人、桃園市的二四一四五人、高雄市的二二一○五人為前三地區。
其實,臺商們早年因人力成本低廉、語言通等因素紛紛前往對岸設立製造廠,以拓展製造王國版圖,連帶的,兩岸「買賣婚姻」在當時也成為一顯學。
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形勢改變,改革開放後,各地經濟不斷高升,在二○一○年,江蘇省開了調整工資的第一槍,廣東、上海、福建、山東、山西等地也陸續調漲,連帶臺商獲利空間也不斷被壓縮,願意嫁來臺灣的陸籍配偶比例也逐年降低,因此,不少人也開始往普遍認知經濟較落後的東南亞國家,尋找媒合機會,逐漸形成新移民來臺的契機。
而世界局勢變化莫測,東南亞,這塊以往普遍被認定為「落後」的處女地,人口紅利市場儼然成為經濟發展的重點。
因此,二○一六年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新南向政策」便喊得震天響,不管是政府、企業甚至教育政策,似乎都開始跟風,連長期被忽略的新移民二代,也因多數媽媽都來自東南亞等國家,在語言、文化上似乎占有了優勢,因此成為近年新聞媒體的關注寵兒。
不是主要學科 火炬計畫熄火
新北市為全臺新住民人數居冠城市,因此政府早在二○○七年,先行訂定「新住民火炬計畫」,除了建構在地化教材、成立「新住民急難救助基金專戶」外,更建立以鄉鎮為主體的輔導模式,成效相當不錯。
因此二○一二年,內政部及教育部共同推出「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重點挑選各縣市新移民子女人數超過一百名或超過十分之一比例的小學,並編列預算,舉辦新住民簡易生活母語學習營、新住民幸福家庭親子生活體驗營、辦理新住民家庭關懷訪視等活動,增進新移民二代學習母語的多元機會。
不過,為期三年的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在二○一四年結束。檢討這計畫的優劣,卻也讓不少人開始質疑東南亞語師資人力不足、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業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之後,對於新移民二代教育相關方案都還需再論等,像是走過場的感覺,黃子騰頓了下回應:「因為它不是主要學科啦」!
他坦言,不管是新移民或是其他本土文化,若不是考科等核心地位,在教育資源的投入上比較弱勢;而當時支持此計畫的內政部長李鴻源卸任後,接任者並未在這一部分加以著墨,「所以階段性任務就此終止」。
>一○七學年度
新住民語將列為國小必修
而來自柬埔寨金邊的臺灣媳婦,同時也是首位新移民立委林麗蟬認為,「我知道前三年有推火炬計畫,但那只是初衷,如果要真正除去加在新移民二代身上的標籤,要從扎根教育開始」。
她分享,曾經趁著暑假,讓女兒到柬埔寨上小學,「雖然長大後柬文不大會說,但她現在仍與當時認識的朋友們聯繫,這就是累積人脈的方法」。
因此,林麗蟬擔任移民署顧問時,建議推動新住民二代培力計畫。
她強調,既然新住民二代的父母,在母國擁有不同的人脈和家族,何不透過交流,讓二代能運用暑假期間,直接到祖父母家生活,除了加深彼此的情誼外,也讓新二代知道,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自己在那裡的優勢,「這就是和國際接軌的一種方式啊」!
當然,隨著國際越來越重視東南亞市場,臺灣內部對於新移民二代的教育也愈發重視。
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一○七學年度將把新住民語文列為國民小學必修、國中則列為選修課程,除了加強新移民二代與母文化的關聯,更讓其他臺灣學生,能對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語言有基本瞭解。
此外,教育部也陸續規劃「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如推動語言學習、鼓勵辦理全體師生辦理國際日等,從教育輔導、師資培育、家長協助等方面增強,逐步觸及二代培育。
除了語言修習外,黃子騰分享,目前新移民二代,年紀多落在小學五、六年級至國一階段,但還是有部分正處於高中職等年齡層,為了讓他們實際瞭解自己的優勢,在今年七月份曾帶二十四位就讀高職的新移民二代,前往越南納智捷汽車公司、今立塑膠等臺商工廠進行實際職場體驗。
他表示,那些孩子到當地實習,溝通雖然還是靠翻譯,但是他們開始會反省,「為甚麼當初沒有好好的學英文或母語,到這邊都不能和師傅討教」,這種省思,反而讓他們回臺後更努力學習,促成一股正向積極的求學態度。
而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表示,「臺商在全世界征戰,最缺的就是人才!」東協現有六.五億人口,如果再加上印度,就將近十三億,市場相當大,臺灣已經有許多產業在東南亞打下基礎,如果能訓練人才前往東南亞、南亞創業或擔任海外志工,加深交流,或許就能創造教育合作、經濟發展的雙贏。
因此,除了對內教育對策外,教育部成立「新南向政策專案小組」,祭出針對新移民子女、青年發展、產學連結、師生交流、雙向人才培育等八大策略,預計明年將編列新臺幣十億元,以二.八億協助臺灣學生前進東南亞、印度進行交流,七.二億用於招收東南亞及印度學生赴臺留學人才,目標來臺學生每年成長兩成,至一○八學年成長至五.八萬人,冀望這些學子,成為新南向的中堅份子。
這一連串的計畫與課綱調整,不過是一種刺激學習的手段,不管是著重經濟發展或是其他政治考量,都必須關注最重要的一點─「文化尊重」,套一句總統蔡英文在今年總統教育獎頒獎典禮上對新移民二代所說:「我看到在你們身上傳承一股堅毅精神,臺灣一定會因為你們這代人努力有不一樣面貌」,這句話,倒是為這篇文章做了總結。
資料來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