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討論得熱烈異常的市容問題,給了我們一個好好看自己的機會。臺灣美嗎?臺灣醜嗎?美在哪裡,又醜在哪裡!如果你也跟我們一樣關心自己生活的城市,請一起讀這篇文章,讓更多元的視角幫助我們審視市容問題,也提醒自己五感生活的重要性。

最近網路上瘋談亂市容、醜招牌,真是要痛哭流涕感恩台灣年輕人對生活有感,甚至是覺醒了!

還記得多年前,在我還沒踏出亞洲,口口聲聲大喊:「我愛台灣,深耕寶島,」這種口號時,教授一句:「新莊超級醜,板橋有夠臭,」讓我嗤之以鼻,大為震怒。當時我心想:「那你可以不要待在這啊!這就是我們的美!」於是背骨挺直,轉頭面向窗外抗議,這時映入眼簾的是鐵皮屋加蓋的隔壁大樓,我還咕噥著:「哪有這麼醜…」

從這裡,你就可以看見,當年的我是對生活美學無感的最佳代表,瞎挺本國的優良範例。

 

將我困住的美術學習經驗

記得小時候,我學美術學得十分挫折。老師總是告訴我們:「小朋友,雲要畫白色,太陽要黃色,天空呢,那當然是藍色的囉!」但作品交出時,我就把雲畫橘色,太陽畫灰色,天空用黃、紅、白去堆疊色彩。

「妳為什麼畫成這樣子,老師剛剛不是有跟你說明了嗎?」「我知道它們本來都是些什麼顏色!可是老師,我的雲是跟天空融合在一起,所以不能只有白色,太陽要下山了,所以畫成灰色,後面隱約還有月亮。」我說明道。

老師疑惑了一陣後,還是說:「可是如果我只讓妳一個人這樣畫,其他同學會很困擾,不知道老師教得對不對。」 但堅持己見的我,還是持續成為老師頭痛的對象。這樣的狀況持續到我換了一個美術老師,喜歡色彩的我,才能在畫紙上隨心揮灑。 或許現在的家長很積極地為培養孩子的「美感」,從小便把他們送去美術班、畫室,為要讓他們符合現今國、高中美術資優班的美感標準。 但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是怎樣被激發?是關在一間密閉空間,老師將一個半小時的「主題課程」分享給孩子們後,再由他們評斷孩子程度在哪嗎?

美到底能不能被打分數?藝術總被認同是陶冶性情、放鬆心情的媒介,但在我兒時的記憶裡,美術、畫畫從來不是一種快樂的學習,反而是加諸在身上的無形壓力。當時的我,喜歡跟媽媽去逛街,摸摸衣服的布料,跟媽媽分享衣服上圖騰的設計,從中了解色彩怎麼運用,進而創作在我的畫紙上,這樣的方式,卻成了我跟老師之間的矛盾。

 

義大利人的美感怎麼形成的?那臺灣人呢?

在義大利生活期間,我看見了每個城市隨著不同時期變遷、藝術家的不同風格,而有了不同的樣貌。義大利南部的阿貝羅貝羅(Alberobello)、中部的佩魯賈(Perugia)、北部的波隆那(Bologna)都是就地取材,用城市地形所需、地方居民依著生活經驗所創作出來的城市樣貌,讓整個市容充滿各種不同特色的最佳代表。當然,每個城市、就連小鎮的建築物都有不同故事可以討論、挖掘。對他們來說,隔壁那條街、對面那小巷就是可以就地而坐,去臨摹的最佳教材。

從小沒有補美術班的孩子們,到了高中、大學若喜歡美術,再去根據從小接觸的歷史,文化來發揮各人的專才,自然創造出各有特色的作品,不怕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拉斐爾等時代過去,因為總有人青出於藍,卻新舊交融,有自己的味道,還有古人的縮影。而隨著新的世代來臨,帶給他們國家的,會是更多風味、用歷史疊出的故事建築。

踏進義大利,我才了解當年教授的話,其實是鼓勵我們踏出去後,想辦法回來改變我們自己的城市。不是去複製別人,而是看看別人到底怎麼做?就像去到國外,旅人們一定從每個有故事的城市、建築物開始研究起,外國人亦是如此。

回到台灣,我才明白台灣「醜」在哪:那就是沒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為講求速度而建成的鐵皮屋,還有從國外搬回來的仿歐建築,日籍、韓籍、義籍、美籍建築師幫我們設計的代表作,再融合等待都更的舊房屋所打造的世界級市容,只能說我們「國際化」的真徹底。

帶著外國友人遊台北時,除了龍山寺、行天宮、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等有象徵性的建築,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明雜亂無章的建築,到底有著什麼原因?在突然高聳的歐式建築旁,看著身邊的他露出疑惑表情,想詢問我這棟建築物的歷史時,我也只能低著頭試圖化解尷尬。我生長的高雄,即使現在就坐在陽台旁寫作,看著隔壁又在動土,曾經與我們並肩的大樓被打掉,新的一棟建築即將完工,我嘆口氣,知道那不是因為有個新故事在這城市發生,而是一個集團,拍手迎接著另一個商業機會來臨。

 

只要站起來,我們一定會進步

但真的不要再抱怨,重點是檢討後改變,而我們也已經在做。看看這幾年台南熱就知道,除了小吃好吃,當講起赤崁樓、安平古堡還是為我們所津津樂道,也是外國朋友如今來台必去之處。

隨著老一輩的提點、年輕人的覺醒,越來越多人踏出去後,便了解了台灣這國土的重要、歷史風情的迷人。這樣的現象,讓一切不再只是無感,想法也不再只有「不可能」,我相信醜招牌、亂市容的時代會過去,新的一代會用新點子把舊故事帶回來。

雖然時間不會太快,現在看來都只是在紙上談兵,但過程即使就像百年樹人一樣久,就算需千年建城,只要這些有理念、想法,願意說故事的人站出來,慢慢地做些什麼,這國家還是會有改變的一天。

 

文章來源:換日線 Crossi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師 部落格 的頭像
    愛師 部落格

    愛師 部落格

    愛師 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