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匠心籌劃的《物.理》展,14組團隊呈現來自8國的創作組合,藉由空氣、聲音、光、電、水等自然元素的操作,適切反應當代藝術回歸事物本質的形上觀照,突顯藝術跨越科際學科疆域的教育潛質,以作品為觸媒、觀者為介質,共同開啟一場跨五感的現象體驗。
此展更搭配《物.理》跨界域、自我突破的策展核心論述,邀請數學作家賴以威主持「超展開教室」計畫,透過科學家的眼睛,烘托當代藝術以提問為本質的「去中心」後設思辨模式,在藝術的語言之外,進入科普的智識推演,給予閱讀作品不一樣的思索切入點。
策展人蘇嘉瑩表示,當代藝術的「當代性」在於對於事物本質的思辨,此窮極事物之理的探尋,恰如西方科學的起源,亦來自事物根源的執著。當代性與科學性平行相成,本展欲透過基本物質元素的操作,將肉眼無法辨識之物理現象以及其精神性、概念性,轉譯為觀眾友善的感官語言。
蘇嘉瑩指出:「《物.理》一展除了直指展覽名稱『物理』(Phsysics)的科學層面;更透過斷句的文字遊戲,試圖帶出『事物道理』的意涵,期待透過展覽安排,尤其是數學作家賴以威的文字,邀請不同學理背景的參與,以理學家的視角,將當代藝術推廣給更多對這領域陌生的觀眾朋友。」
此展覽作品運用音域、光線、電場、隨機等物質界用以組成現象世界的元素,透過互動性藝術裝置,將參與者重新交織回自然界的一環,如藝術家曾偉豪的互動聲音裝置作品《語林》,以聲音波形於展牆上設置出短路的電力迴圈,惟經人體內的微電流連結,方能使作品發出聲響。
此策展概念將展場轉化為藝術的實驗場,創作者提取生活經驗或運用日常物件,巧妙操作觀眾的感官經驗。像毛利悠子的作品《大船花卉中心》及彼得.費奇里與大衛.魏斯的經典作品《事物之道》刻意營造日常物件的異常表現,表彰物件本身多元的質地,及日常物件串連運作後的豐富態樣。
藝術家更透過隨處可得的媒材,以簡單機械裝置的介入,探尋偶然的弔詭,形成視聽感官上的秩序與生命力,以更具親和力的姿態,與觀眾一同窺見便宜、規格化素材背後的邏輯,如徐瑞憲的《醉八仙》及《一種行為》透過電力控制,讓機械裝置隨機或亂步於畫紙或掀動開闔,展現作品與哲學、禪意之間的微妙關聯。
北美館副館長蔣雨芳表示:「隨著『臺灣策展』的興起,伴隨國內外藝術行政人才的推波助瀾,北美館近年著力藝術教育的向下紮根工作,館內自製籌劃的《物.理》一展,趣味地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譯為當代藝術的語言,透過視覺化的符碼,帶領觀眾朋友以身體為介質一同探索現象世界。」
文章來源:TVBS新聞
圖片影片來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