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於瘦肉精的問題,會造成什麼影響相信大家已經很清楚了,對國家來說,這是攸關國際友誼、經貿關係的問題,可是說到人民「吃」的問題,反而才是人民真正打從心裡關心的話題,不管大家對於美國牛有沒有異議,希望大家都可以在吃任何肉品的時候沒有疑慮,健健康康,也沒有任何毒物或是後遺症!
美國再傳出狂牛症,十多個民間社團今天(26日)聚集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要求政府採取預警措施,暫緩美國牛肉進口。台灣人的美國牛肉情結,從科學驗證演變成政治角力。新內閣怎麼做,才能顧及人民健康與台美關係?
當人民還在期待,獲得連任的總統馬英九,要端出什麼「牛肉」時,剛改組的新內閣,就先被牛肉K得滿頭包。
美國牛肉議題,成為新內閣的首要挑戰。
電話那頭,新任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字斟句酌回應著,「我們沒有預設立場。」他的意思是,是否開放美國牛肉,制定瘦肉精「培林」的最低殘留量標準,要經過行政院跨部會討論。
因為,這還牽涉國家經貿、和外交政策,農委會無法全權做主。
其次,開放還需考量國人健康、產業發展,及國際規範,「順序上,當然是國人健康優先,」《天下》記者追問下,他加重語氣。
在處理美牛開放上,新內閣如何接招,才能讓剛上路的「新手」免於夭折?另外,是否可能兼顧國人健康、和產業發展?
○九年底,台灣開放帶骨牛肉進口,因為擔憂狂牛症效應,引起軒然大波。後來,雖在「三管五卡」,管源頭、邊境、市場後平息,卻也讓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丟官。
時隔不過兩年,美國牛肉再度叩關。AIT理事主席薄瑞光,選後立即拜訪馬英九,提出解除牛肉中含瘦肉精培林的禁令,以利美國牛肉進口。
台灣人對美國牛肉雖有解不開的心結,卻抵擋不了美食的誘惑。「辦公室很多人刻意不吃美國牛肉,但是,一想到某美式牛排餐廳,就食指大動,」上班族張小姐說到美牛的甘甜,眼睛頓時發亮。
二○○九年,台灣進口牛肉主要來自澳洲,市場佔有率達三八.六%,美國無骨牛肉為二九.七%。
一年吃三萬噸美牛
但開放帶骨美牛進口後,國人一掃先前對狂牛症的疑慮,美牛佔有率一下飆到三八%,一年消化掉三萬五千多噸。
去年一年,台灣人吃下兩萬九千餘噸美牛,市場佔有率降為三二.一%。農委會畜牧處長許桂森解釋,不是因為消費者對美牛有疑慮,而是驗出瘦肉精培林遭退運的美牛,根據衛生署統計,高達進口量的二五%。
但這次面對美國的壓力,台灣想要設法解套並不容易。
前駐美代表吳釗燮認為,幾次的美牛事件,連最支持台美簽訂FTA的國會議員都很感冒,認為台灣用非貿易壁壘,來限制美牛進口。最後,連TIFA(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談判都停下來,「所以現在問題非常大,」他說。
因此,在培林未解禁前,很難重啟談判。這也讓一個原本是科學論證的問題,演變成「政治」議題。
台灣人命不抵中國、歐盟?
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嘆氣說,最難說服民眾的,是美國能為同樣禁止驗出瘦肉精的中國、歐盟,量身打造牛肉,「為何卻要苦苦逼台灣?」他說。
這一點,確實無法令台灣人心服口服。
其次,台灣農業和醫學專家,對培林的看法莫衷一是,世界各國也沒有共識。
農委會防檢局長許天來,找出資料解釋,目前,牛肉准用瘦肉精培林的國家,只有四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印尼。而同意進口的有二十六國:日、韓等國都訂出最低殘留標準。
但是,「台灣有必要比歐盟和中國更早開放,冒這個風險嗎?」一位學者反問。
這些,都是新內閣需要明確解釋的疑問。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提醒,目前全球的政府治理,都要回到「風險溝通」,也就是公民審議。
「透過程序,讓民眾來做決策,」他說,同時更要告知民眾,一旦以退讓來換取美方談判,未來到底有哪些國人受利?又有誰會受害?傳統從上到下的決策模式,怕會引來更多反彈。
台灣消費者已經開始思考自保之道。粉領族周小姐說,「只要有標示美國牛肉的,我通常都不會買。」但不少餐廳卻沒有明顯標示。
根據消基會在二○一○年三月的調查,五十家餐廳中,有五二%沒有標示、四八%在菜單上未告知。明確告知消費者,也是政府必須依法徹底執行的部份。
資料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0143&page=1